【华艺国际15秋拍】如何理解密教造像中的忿怒相
2015/11/26 15:47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1253
传佛教神系庞杂,有显教与密教之分。显教中的佛与菩萨多是寂静相,佛代表证悟的境界或智慧,菩萨代表内德或法门。密教中的上师、本尊与护法大多是忿怒相或双身相,上师即上德之人,西藏人称为喇嘛;本尊即观修以破我执的幻相,表示一套教法,分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珈四大类;护法即佛法守护者,分世间护法和智慧护法。因显密教法之不同,其造像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公元七至十三世纪初,可以视为藏传佛教中密教诸神的繁荣期。在佛教密宗(怛特罗佛教、金刚乘佛教)出现之后,系统化的佛教神系建立起来,佛教尊神数目急剧增加,密法修行成为风气,咒语(真言)、曼陀罗的仪仗和所有观想对象、哲学名词无不神圣化为具象的尊神,并且同一尊神往往会产生众多的变化身,因此,这一时期产生出大量造型复杂、怪诞神秘的忿怒像、双身像等。比如不动明王,作为大日如来的忿怒显化,降伏魔障,护持佛法,是佛教密宗五大明王的主尊,他的形象颇多,在藏密中主要有两种变化形象,分别为白不动明王和青不动明王;降阎魔尊又称“地狱主”,主宰冥界,是文殊菩萨化现的护法,为藏传佛教中的智慧护法神;金刚手菩萨,又名秘密主菩萨,因手执金刚杵而得名,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大依怙主”,分别代表“伏恶、慈悲、智慧”三种特质;喜金刚,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五大本尊之一,属无上瑜伽部母续,其形象为八面十六臂四足;大随求佛母,胎藏界曼陀罗中观音院之一尊,四面八臂,为观音菩萨的变化身,念此菩萨,诵其真言,则随众生之求愿而施与,故名随求。此类造像往往工艺繁复,气势威严而极富神韵。
与显教佛像所具有的庄严慈祥本色不同,密教佛像中出现大量的忿怒相,甚至有的不类人形,往往使人产生狰狞怖畏之感。为何密教造像中会有如此多的忿怒相?一切佛皆就体相用而具法、报、化三身。显教佛像的庄严慈祥面目,乃表示本性清净法身之本来;密教佛像的奇形异态,乃表示化身、报身之各具因缘。诸如多目、多头、多手、多足、异类身等等,都是佛学内涵的表相。举例而言:三目,表三明,亦为佛眼、慧眼、法眼之示相;发竖,表度一切苦厄;二角,表真俗二谛;面为牛头,即具大力之意,亦含有印度文化中崇拜牛的观念;裸形,表无罣碍;全身璎珞庄严,表示一切差别智的圆满;脚踏牛鬼蛇神,表示解脱下界,破除魔军,升华绝俗之意;造像具六臂者,即表六度法相;四臂者,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凡此等等,皆为佛经义理之图形,众生便可识图而明义。
15世纪 铜鎏金大随求佛母
忿怒相强调动态之美,丰富的肢体动作强化了忿怒情态的表现力。这类密教造像对传统审美观进行了改造,与显教强调的静态肃穆之美互补,使佛教艺术之美显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实际上,无论是庄严肃穆的静态美,还是夸张忿怒的动态美,皆是宗教理想中的正义纯真本质的外现。
以上诸像皆为华艺国际2015秋拍《静观》专场拍品,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佛像,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密教造像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佛为了利益众生可以随缘应化,正如大乘经典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可以示庄严妙相,也可以现忿怒相,以破除众生的执着,直指原本佛心。忿怒只是外相,相虽忿怒,心极慈悲。
项目:中国书画/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珠宝钟表/极品名酿·养生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