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登录

【华艺国际15秋拍】“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赏明清宣炉

2015/11/27 09:04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2406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陆放翁

明  铜如意耳炉
“徵鼎”刻款
·······
H:5.7cm
D:11cm
W:1197g

焚香是人们将动植物中获取的天然香料进行加工,在不同的场合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在古代,文人墨客时常集会,喝茶品香已成为生活雅事。追求这青烟袅袅漫,缥缈随风还的妙趣。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述;古时文房多宝器,上至钟、鼎、刀、剑,下至笔、墨、纸、砚,"皆以精良为乐"。香之一事,雅士自然偏爱。然香之用度,须有器具承托。自然精致的宣德炉成为了焚香的最佳器具。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张岱曰:“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

 
 

明  铜鬲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刻款
H:6.2cm
D:13.5cm
W:2010g

宣德炉诞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原料来自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为了保证香炉的质量,炼制时加入了多种贵重金属,与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炼制。采用失蜡法铸造,其造型设计根据《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为粉本,图纸须经宣宗亲自审核。明人项元汴《宣炉博论》描述说:“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辉晶莹映彻。”

清早期铜桥耳炉
“琴书侣”铸款
D:9cm 
H:4.2cm
W:430g

宣德炉为世人所爱,其完美的皮色可谓主因。清人冒襄在《宣炉歌注》中写道:“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色,即是炉的皮色,在炉表面打磨后,用辰砂、胭脂石、紫矿石等二十几种名贵矿物分别进行表面着色处理,产生了诸如枣红色、栗壳色、藏金纸色等多样皮色,无不奇绝。

 
 

清早期铜兽耳钵式炉

“紫阳山房”刻款
H:15.3cm
D:16.5cm
W:3608g

清王朝非常重视铜炉的制造。据清宫《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康熙朝设立武英殿造办处,下设十四作,其中就有“铸炉作”与“铜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铸炉作、铜作合并为铜作,之后一直延续至清末。造办处每个作坊都荟萃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物资与技术力量都是最顶尖的。

明  铜冲天耳炉
“不世之宝”刻款
H:6.6cm
D:9cm 
W:738g

清代铜钱是流通货币,黄铜的使用被政府严格管制(清雍正《禁铜令》可考),因此铜炉价格不菲,只有达官显贵才能拥有优质铜炉,市井百姓主要用瓷炉为主。

 
清中期 铜压经炉
“宣德年制”铸款
H:8.5cm
D:15cm
W:2287g

清代早期,铜炉还明显带有明代拙重古朴的风格特征,其主流可以说仍然是“明式宣德炉”。雍正乾隆时期,宣德炉的仿造开始力求变化。在皇帝的倡导之下,举国上下形成了一个仿制、收藏宣德炉的高潮。

清早期铜洒金三足炉
“大明宣德年制”铸款
H:4cm
D:10cm
W:360g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诗赋逍遥的惬意生活方式虽然不可复制,但在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仍可拥有寄托古人无限情思的宣炉,依旧能像古人一样使用它们,这不正是在快节奏的当下诸多人向往的慢生活吗?闲暇时,辟雅室,置宣炉,邀三五知己一边品茗闻香,一边谈天说地,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岂不快哉!

华艺国际2015秋季拍卖会
项目:中国书画/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珠宝钟表/极品名酿·养生精粹
预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卖:2015年12月20日
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