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国际15秋拍】京造佛像的皇家审美
2015/11/27 09:23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1750
传佛教于元代传入内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中心。藏传佛教造像活动在元明清三代帝王的推崇下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们将其统称为“北京风格”或“京造风格”。
元代宫廷由专设的“梵相提举司”负责塑造藏传佛教造像,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就供职于这个机构中,他所擅长的“西天梵相”是大都藏传佛教造像依据的原始粉本,也就是10至12世纪的尼泊尔佛像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传入大都之后,融合了内地的传统艺术因素,形成了元朝藏传佛像艺术过渡期汉藏艺术交融的特点,对明代宫廷造像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帝王仿效元朝,亦在宫廷专设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于“御用监”,制作藏式佛像。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明成祖永乐时期,但只延续到宣德时期,主要作为重要的宗教礼品赏赐、馈赠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为其宗教笼络政策服务。 相比之下,北京地区民间佛教造像活动却十分活跃。明代永宣风格的造像面相宽平,体态优美大方,装饰华丽,形成了汉藏艺术完美融合的造像模式。
清代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 以康熙、乾隆两朝的宫廷造像为代表, 而又以康熙朝水平最高。康熙朝造像延续了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更加华美而具宏阔气度的造像风格。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造佛像。造像通常面型端庄俊秀,造型比例精准,装饰繁缛华丽,鎏金亮丽悦目,莲座工整大气,代表了清代佛造像的最高工艺水准。本专场中的一尊大持金刚便具有典型的康熙时期宫廷造像特征。造像体量较大,身形挺拔,结构比例精准,胸前及腰后均装饰华丽的璎珞,通身佩饰由精美的花朵和连珠构成,铺展于座面的裙边亦精工细錾繁缛的花纹,尽显雍容华贵的皇家气韵。造像铜质精沉,从其残留的痕迹来看,原应有鎏金,地位尊贵。该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黄铜鎏金大持金刚坐像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乾隆时期,清代宫廷佛像的制作达到高潮。乾隆帝先后在宫中和皇家园林中建设了六品佛楼八座,以造像、绘画、佛塔等立体形式结合将藏传佛教的神系架构表现出来,这是西藏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大胆实践。此时期大量的西藏佛像精品进贡宫廷,宫廷制作的佛像亦回返西藏,促进了内地与西藏佛教艺术的交流。
乾隆时期的佛像受皇帝本人的政治思想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多以小型为主,采用失蜡法,由中正殿画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画纸样,再拨蜡样,后交造办处铸造,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览”,反复修改。当时的宫廷造像匠师不仅有汉族人,还有蒙古、西藏及尼泊尔人,多种艺术因素交融,创作出乾隆宫廷风格造像。此时期北京地区的一些佛寺和民间作坊也大量制作佛像,风格明显受到宫廷造像的影响。
北京地区的佛造像艺术历史悠久, 其造像水平及材质、工艺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历史的变迁而逐渐发展。从整体来看,造型端庄大方、衣纹写实流畅、装饰华丽精巧、金水厚亮沉稳是京造佛像的魅力所在,这类佛像凝聚了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汉地等地区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创造力,在佛造像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华艺国际2015秋拍《静观》专场包含了各时期京造佛像中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京造佛像——尤其是宫廷造像的非凡魅力。
项目:中国书画/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珠宝钟表/极品名酿·养生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