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登录

【华艺国际15秋拍】西藏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造像

2015/11/27 09:43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1813
西
藏西部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阿里地区,南部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部与克什米尔毗邻,北部连接新疆及中亚各地。公元2世纪到7世纪,为古代象雄部落的发展地区,以及西藏原始苯教的发祥地。公元7世纪后象雄为吐蕃附属国,佛教大致也在这个时期传入该地区。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公元10世纪上半叶,以象雄、布让和芒域为主要领域的古格王朝建立。佛教开始在此地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态势。

藏西的佛教艺术包括拉达克王国艺术,拉达克原为古格王国支裔芒域一支,位于今克什米尔东北部,是重要的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贸口。17世纪20年代,由于古格国王信奉基督教而招致黄教集团不满,1630年黄教集团联合拉达克军队占领了古格,古格王国灭亡,1682年五世达赖派军队驱逐了拉达克军队。
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中外多位学者对古格进行了多次考古工作。藏西风格的佛像艺术遗存包括洞窟壁画、雕塑、唐卡等多种宗教艺术形式,其中各类雕塑艺术品由于易于保存及流传,国内外公私博物馆往往将其作为重要收藏品来收藏,颇具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藏西、拉达克、木斯塘等地的造像风格被人们逐渐认识与关注。


13世纪 铜无量寿佛(错银错红铜)
H:19cm

 
 

13/14世纪 铜不空成就佛(错银错红铜)
出版:《汲古撷华——辽宁省文物总店五十周年店庆文物展》,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P138。
H:16.5cm
公元10至11世纪,佛教在西藏西部的兴起导致对邻近克什米尔和喜马偕尔地区艺术传统的吸收。据史载,仁钦桑布不仅从克什米尔一带迎请了许多高僧一同回到古格传法,还邀请32名克什米尔艺术家与他同返古格,在他所建立的寺院中从事佛教艺术创作。因此,古格早期造像深受克什米尔影响。此外,藏西的佛像也一定程度受到东北印度的影响,据说益西沃请人制作的佛像质量非常优异,与印度铸佛像非常相似,极易与印度佛像混淆。

藏西风格造像比例合理匀称,面部及手脚刻画写实,衣纹饰物精美,彰显华贵。铜质多为藏西当地产的黄铜,质地细腻莹润,胎体较薄,多为一次铸就,一般不鎏金。其镶嵌工艺美轮美奂,常以白银嵌白毫、眼珠,红铜嵌嘴唇、珠链及衣缘,嵌缝往往不露痕迹,故以“古格银眼”美名闻名于世。“古格银眼”相传只有札布让北面鲁巴乡人才能制作,“鲁巴”意为冶炼人,他们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原料作合金材料,工艺水平精湛。

木斯塘古代曾是独立王国,18世纪被尼泊尔吞并。木斯塘居民多属于藏族,与西藏在语言文化上都很接近,现在仍保留西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据说它就正是西藏文化的发祥地。木斯塘地区造像与藏西地区造像风格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14世纪 铜四臂观音
H:24.5cm

 
 

16世纪 铜弥勒菩萨(错银错红铜) 
来源:
1980年11月27日伦敦佳士得拍卖LOT 90;
2011年纽约佳士得春拍LOT 322。
H:26cm
13至15世纪的藏西造像风格最为鲜明,脸型多为宽额,脸部略瘦,五官刻划深刻,其身躯比例匀称,手脚等极富写实功力,宝冠、缯带、耳环等制作得玲珑别致,细部凿刻花纹精美,再加上帔帛和卷草纹背光,极尽浮饰之美,其华丽流动的卷草背光可视为东北印度帕拉风格在藏西的复兴。此期的造像整体造型呈三角形,特别是台座呈大梯形,底边外张,莲瓣宽肥,尖端上卷,台座边缘饰连珠纹。总体来看,此时期造像强调装饰性,但恰到好处,整体显得浑厚而优美。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
H:11.5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
出版:《般若光华——强巴藏佛之西藏及周边地区造像集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129页。
H:14.2cm
目前,藏西造像传世品多为十四至十七世纪作品,这段时期的藏西作品既维持已有的自身特点又与藏中地区风格相融合,同时不时透露出中原汉地造像的影响,在工艺制作上保持极高水准。这股造像热潮一直延续到公元1632年那场导致古格灭亡的宗教战乱,藏西造像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6世纪 铜白度母
H:18.5cm

16世纪 铜金刚总持(嵌银)
H:18cm

 

14世纪 铜大日如来(错银错红铜)
H:17.5cm

15/16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银眼)
H:19cm
通过华艺国际2015秋拍《静观》专场推出的这批藏西及其周边地区造像,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早期吸收克什米尔、东北印度等地造像艺术到将其消化演变并赋予新的本土面貌,藏西艺术独特的风范气度已然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

华艺国际2015秋季拍卖会
项目:中国书画/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珠宝钟表/极品名酿·养生精粹
预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卖:2015年12月19-20日
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