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国际15秋拍】京晖余韵——宫廷艺术精粹
2015/11/27 09:48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1777
宫廷艺术品是帝王御制或者是皇帝心仪赏玩之物,它的来源囊括宮廷督造和进贡两种,其包含内容相当广泛,官窑瓷器、金铜礼器、玉石摆件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滿目。这些皇家制器不惜工本,工艺精湛,是集合了当时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构思,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准。甚至于像雍正、乾隆会亲自参与到创作中。在等级森严的清代,各地的官吏为了讨好皇帝,都会将各地最好的东西进贡。作为至高无上国君,所用之物或喜好的东西,都是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百里挑一或是独一无二的。
瓶直口束颈,丰肩鼓腹,胫部内收,平底浅圈足,整体造型端庄大气,亦不失清秀。尊胎质精实,白釉润泽,通体以斗彩工艺绘制而成,先在釉下以青花描绘纹饰轮廓,而后再于釉上填饰红、黄、绿等各色彩料,其青花线条灵动流畅,釉上彩料填饰精细,色彩渲染细腻自然。尊口、颈、肩及近足处分饰卷草、蕉叶、如意云头和莲瓣等多条纹饰带,腹部主体四面分别描绘四朵团状菊花纹样,其中心以红、黄、蓝、绿等各色彩绘制花蕊,周围点缀蔓草、枝叶和朵花,团花之间各装饰两组嵌套缠枝花卉纹样,画师将花枝描绘成如意形,并相互勾连嵌套,从而将“事事如意”、“绵延不绝”等吉祥理念巧妙的融入纹饰之中。尊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规矩硬朗,为乾隆中晚期官窑器之典型款识。
自雍正御瓷开始,瓷器纹饰的风格有传统题材与西洋元素之分别。後者的出现深刻反映了雍乾二帝对西洋艺术的包容与吸纳,其往往以巴洛克手法设计纹饰,中西结合,为中国瓷器工艺史上特殊的一页,影响深远。此盘正是这一时期西风渐入之作,所绘西番莲即为中西结合的产物,殊为珍贵。此形制大盘始见於乾隆时期,折沿处镂孔一周,造型别致。其通体施白釉,以粉彩描金缠枝西番莲纹。口沿自外而内分别饰如意云纹、勾莲纹和蝠纹,构成福寿连年之意,口沿施一圈金彩。器底以矾红彩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书款,字体端庄工整,此多孔盘施彩艳丽,工艺华美,尽显宫廷用器之奢华。
雍正帝胤禛对古代文人的品性追求,可称是有清一代帝皇的典范。文人士大夫对精致生活的营造,闲情逸致的抒发,都可从他的身上得到体现。花事是古代文人雅士重要的怡情活动之一,对各式花材的品评、选择均有严格的标准,雍正皇帝对此非常精通,讲究组合之美,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因此,雍正一朝宫廷诸项工艺品中凡有花卉题材,均是工笔写真,形神俱佳,气韵清雅脱俗。特别是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清雅怡人,历来为藏家所珍视,正如《陶雅》中所说:“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
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一种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瓶呈橄榄式,大小相连成一体。两瓶外壁鎏金铜铸龙凤飞舞,小瓶顶饰一龙连接大瓶成提梁,瓶肩饰绳纹,下饰兽首衔环。器留白处饰錾刻珐琅纹饰,以宝石蓝及松石绿色装饰龙形提梁,瓶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饰垂蝉纹,足墙饰莲瓣纹,器腹满饰缠枝番莲纹。小瓶底方框内錾《大清乾隆》、大瓶底方框内錾《丙午年制》铭款。随形底座饰忍冬纹、莲瓣纹及花龙拐子,下承八个如意云头足。
来源:CHRISTIE'S HK April 1998-4-26 Lot.562
H:22cm
此件卧牛为青白玉质地,以整块玉料雕制而成,刻画了一头弯角大水牛的栖卧姿态,整体造型圆润厚重,沉稳大方。所选玉料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润白,上留大片褐色沁斑,色彩斑驳,尤显古意盎然。表面包浆均匀润泽,晶莹剔透。这头蹲卧在地上的大水牛蜷成椭圆状,牛头向左转,脑门平坦开阔,一对犄角向内弯曲,粗壮坚实,上面饰有层层纹路;一对大眼分列两侧,眼珠滚圆;牛鼻向前突出,十分方正。水牛脖颈弯曲,上面的褶皱清晰可见,十分生动。水牛背部亦十分平坦,肚皮浑圆肥硕,贴于地面;水牛四条腿在身下弯曲,肌肉丰满,粗壮有力,牛尾贴于一侧后腿上,弧度柔和优雅。整体造型稳重踏实,利用白玉沁斑作为水牛的天然纹路,构思巧妙独特。这件玉质卧牛通体打磨光滑,装饰精致,综合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且取材精良,寓思精巧,是一件清初所作的玉器精品,在清初玉路未开之时能获如此巨料琢制器物,非皇室所不能。此物浑厚霸气,实为一件宫廷陈设之重器。
来源:John and Rose Meengs, Michigan
展览:Flint Institute of Arts, Flint, Michigan 1978
项目:中国书画/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珠宝钟表/极品名酿·养生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