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登录

【华艺国际16秋拍】万汇生春 | 乾隆御题?慎郡王《黄山三十六峰图册》

2016/11/02 17:02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1808
慎郡王允禧,是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即雍正帝的异母弟弟,乾隆帝的叔叔。能诗善赋,书画兼长,极工能,被誉为“本朝宗藩第一”,时人评其“尤长山水,林壑森秀,笔墨整暇,以宋元之骨气,运世贤知风采,虽半千、石谷、黄鼎辈亦不能擅美于前”。乾隆称赞其“胸中早贮千年史,笔下能生万汇春。
允禧是乾隆时期绘画创作较丰的宗室贵族之一,但传世的作品并不多见,故宫现藏十五件。清代、民国的书画著录,其作品的存世量也十分有限。因此,真正能够确认的真迹甚至精品可谓吉光片羽。
 
爱新觉罗·允禧像
 
胸中早贮千年史 笔下能生万汇春
——允禧《黄山三十六峰图册》
 
文/杨丹霞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
 
近日,见允禧画《黄山三十六峰图册》真迹,殊佳。概因:
一、其形制玲珑别致。每开纵七点五、横五厘米,对开题跋尺寸与此相同。纸质洁白坚密。如此的袖珍式书画,是最受乾隆帝喜爱,也是当时宫中最常见的案头玩物。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
 
二、其装潢精美繁复。无论是装裱格式,还是夹板锦的用途以及内衬的明黄色蜡笺,都与现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御笔《万绪就理图册》完全一致。夹板锦是专门用于书画装裱的驼色方棋朵花锦,题签纸亦为宫中常用于写经的瓷青纸,乌黑闪亮。纸上手绘金丝格栏并以金粉和胶书写图名。可以肯定,此物完好地保留了当时宫廷的原装潢。
 
三、其诗画结合,相得益彰。允禧画对开具有乾隆皇帝弘历行书题诗,且每页亦钤乾隆文房印。各印文意多与画意相承合,镌制精工。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局部  乾隆题端
 
允禧,字谦斋,号紫琼道人、后庵。春浮居士等。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年辛卯正月十一日,故自镌印曰“辛卯人”。历封固山贝子、多罗贝勒、多罗慎郡王。允禧与乾隆帝弘历之间的感情甚笃。他们的交往,最早始于康熙六十一年春。十二岁的弘历既颖慧俊秀又娴熟经书,赢得了祖父康熙皇帝的宠爱,命将其养育宫中。从此,他随侍在祖父身边,并由此结识了仅仅比自己年长八个月的二十一叔允禧。允禧是康熙晚年诸多幼子中的佼佼者。他文武双全,能诗善书,体格矫健,九岁就跟从父皇康熙塞外射猎。所以,当康熙帝为弘历寻找习射的老师时,首先就想到了与弘历同岁的允禧,由于二人年龄相仿,又皆聪慧多才,故而一见如故,及雍正继位后,允禧总是利用入觐机会,与弘历“把握深谈,大有水乳之和”。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一至四)
 
 
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二人又在书画的鉴赏活动中找到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弘历称赞他“胸中早贮千年史,笔下能生万汇春”,屡次与允禧唱和并向他索要画作。因此,宫廷所藏得、尤其是乾隆继位前收藏的允禧书画,很多是以这种方式进入乾隆的庋藏的。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五至八)
 
允禧的传世作品大致有两种风貌,一是供奉御览的“臣”字款书画,一是自由的个人创作。此套《黄山三十六峰图册》属于前者。
 
故宫所藏允禧作品亦多为前一种情形。画上所书“臣”字款。其规格大多是小幅的手卷和册页,有的册页也和此套《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一样是微型的,如《山水图册》等,纵横多在十厘米上下,其用途是供皇帝《万几余暇》时把玩清赏,另有少量的立轴反倒是巨制,如《渔庄山舍图》,画心几近三十平方尺,则是为宫中或御苑张挂陈设而应命绘制的。
 
以上两种作品,画幅上均无创作年份,都是简单的单行楷书款,字体工谨细小,紧贴画心一侧边缘书写。所用印章也以“臣”、“允禧”或“恭画”等为主。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九至十二)
 
此册为纸本设色画。每开均有允禧字画图名。事实上,作为皇子的允禧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京城度过的。和乾隆一样,他也没有真正去过黄山,所以他的这套黄山图,并非写生作品,而是凭借前人诗文叙述,图画自己想象中的黄山。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十三至十六)
 
允禧的山水画,时人评其“尤长山水,林壑森秀,笔墨整暇,以宋元之骨气,运世贤知风采,虽半千、石谷、黄鼎辈亦不能擅美于前”。更有朱文震,仿吴梅村作《画中十哲歌》,将允禧与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李师中、董邦达、王延格、陈家乐、张世英等十人并列其中。虽然这些评论难免有奉承之嫌,但作为一位满族贵胄,他所付出的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的确也是众所公认的。并且,由于他在画界取得的显赫名声,促使、引领了一大批宗室王公子弟投身到书画的研习、创作中来,从而在乾隆时期乃至嘉庆中期,涌现出了众多贵族书画家,如弘旿、永忠、文昭、永瑢及嗣子永瑆等,都能各擅胜场,名载画史。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十七至二十)
 
允禧的山水画近师王原祁、王翚,远溯至黄公望、王蒙。他的绘画大致有两种面貌,即模仿王原祁运用干笔皴擦的风格和用笔秀润仿王石谷晚年的风格。而此册中这两种画风均有体现。仿麓台者,勾勒处,笔锋若透纸背,骨干坚凝;皴擦处多用干笔,然后以墨、色晕之,厚而有神。仿石谷者,笔纤细者而气势恢宏,缜密者不乏意境寥廓,浑厚中见孤峭,苍莽中寓娟妍。其山水间之点睛、景楼台、亭阁、人物,虽小如豆芥,但规矩严整,变化层出,显示出允禧在方寸间构思精微,技巧娴熟的艺术功力,洵为大观。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二十一至二十四)
 
乾隆《题慎郡王黄山三十六峰图事诗》凡三十六首,见于《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三二著录。由于御制诗的编排是以创作年、月为序的,《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九——三六,皆为乾隆帝于丙寅年间所作诗歌,各诗按创作的月、日循序编排。其中“题慎郡王黄山三十六峰图”编在“闻新蝉”和“午日侍皇太后宴”二诗之后,在“汤泉荷花”和“泛月(时仲夏上浣)”二诗之前。可以断定,乾隆题写此册的时间,应为乾隆十一年丙寅五月端五日到十五之间,地点是圆明园。由此也可推知,允禧此册的创作完成及进献皇帝的时间,至晚应在本年五月端午乾隆在圆明园奉太后观龙舟竞渡和筵宴之时。此年允禧与乾隆均为三十六岁。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二十五至二十八)
 
从“闻新蝉”和“午日侍皇太后宴”诗中可以了解到,这场绿杨拂面,新蝉乍鸣的初夏,皇帝在圆明园蓬岛瑶台的畅襟楼为太后大张筵宴。御苑亭台间“星缀榴花”、“剑攒蒲叶”,美不胜收;百顷福海中萧鼓齐鸣、龙舟竞渡,喧闹欢快。这时的皇帝,由于陆续接到京畿地方及河东各州县“白润三月、四月以来,屡次降雨,四野捞足”的禀报,彻底摆脱了甲子和乙丑春夏因为干旱无雨而焦虑不安的阴霾,重又恢复了侍母宴赏游乐,“以愉慈怀”的情致。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二十九至三十二)
 
可以想见,正是这种愉悦的情绪里,乾隆收到了二十一叔允禧进献的《黄山三十六峰图册》,因此,观者能很明显地在御题诗中感受到这种轻松和欢愉。虽然乾隆帝从未登临过黄山,但他驰骋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记载和前人的传说以及允禧作品中所表现的美景,巧妙地融合,其诗用典与抒情结合,不事雕琢、朴素自然,洋洋洒洒数百言,充分体现了乾隆嗜诗成癖的个性。而乾隆本人一贯主张以“游艺拈豪”,追求“小中见大”的“深心宏旨”,在此册的题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从题诗的书法看,其用笔因篇幅的限制,显得比常见的大幅作品更为工致用心,反而避免了许多大幅御笔作品中用笔浮滑、俗软的习气。可以说,袖珍书画既成全了他的题跋瘾,亦在很大程度上替他藏了拙。这恐怕也是乾隆屡屡敕命画院画师、词臣画家和宗室画家从事此类创作,而他自己更是不厌其烦地制作了数以千计的袖珍书画的原因之一。
 
允 禧 《黄山三十六峰图册》(三十二至三十六)
 
允 禧(1711-1758) 黄山三十六峰
乾隆御题
设色纸本 册页三十六开
题识:黄山三十六峰图。臣允禧恭绘。
钤印:臣·禧
乾隆题端:千岩紫翠  钤印:天龙三昧、乾隆宸翰、奉三无私
万壑螺青   钤印:乾隆、宸翰
著录:《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二册,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二,十三至十九页,1976年7月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
出版:《五台山人藏——清乾隆宫廷书画》P228-251,2009年10月文物出版社。
7.5×5 cm×36
 
《御制诗》著录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