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书画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下,华艺国际2016秋拍“惟精惟一——中国古代书画”专场精心甄聚约30件元明清书画精品,以飨藏家。除提前亮相的钱维城《花卉图册》、允禧《黄山三十六峰图册》外,还涵括郑板桥、王铎、爱新觉罗·永瑆、曾国藩等诸家力作,品质精雅,值得细细鉴赏。(更多精彩,尽在指间。以下手卷作品均可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幅)

郑板桥(1693-1765) 石畔新竹
1756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167×105.5cm
出版:
1、《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P81,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2、《郑板桥书画集(第一集)》P59,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2月。
3、《中国画家丛书•郑板桥》图2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著录:
1、《扬州八怪现存画目》P412,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6月。
2、《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P309,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
3、《郑板桥年谱》P2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4、《郑板桥年谱编释》P192,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年1月。
5、《郑板桥年谱》P379,1991年1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
6、《郑板桥全集(增补本)第一册》P334,卷——“题画一”编者注(二),凤凰(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7、《扬州八怪书画年表》P252,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8、《郑板桥全集》P100,齐鲁书社,1985年6月。
9、《扬州八怪年谱(下)》P298,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
说明:邓拓旧藏。邓拓(1912-1966),福建人。《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历史学家、杂文家、书画收藏家。其收藏《潇湘竹石图》为国内苏轼作品孤品。
在清代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堪称佼佼者。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郑板桥的最高成就是将书画与其诗文、印章完美结合一起,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其笔下竹石,最为世人津津乐道,自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
首先,郑板桥发展了文与可“胸有成竹”的理论,提出了“胸无成竹”的见解。文与可的“胸有成竹”是强调所描绘的对象要做到心中有数,即意在笔先、如在笔前;板桥的“胸无成竹”,注重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高度结合,然后随意挥写,“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莫知其然而然”,具有趣在法外、意外之妙的艺术效果。

《石畔新竹》局部
其次,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郑竹”,亦可称之为“郑家样”。板桥的墨竹,笔、墨、水的巧妙运用,“忽焉而淡,忽焉而浓”,浓淡相宜,干湿并兼;其造型是“冗繁削尽留清瘦”,名曰“细竹”,竹竿之细,可谓是极致,但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如抽碧玉,如削青琅玕”,极其雅脱;枝叶颇简,称之减枝减叶法,以突出竹子的劲节;将叶子画肥厚,加强竹子的青翠感。特别的是,板桥画风竹,则多为静止状,虽“任尔东西南北风”却“我自岿然不动”,赞颂其“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伟大品格。

《石畔新竹》局部
本幅《石畔新竹》创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板桥年六十四,是他辞官二到扬州,重过“二十年前旧板桥”卖画生活期间的作品。湖石一尊,疏篁数枝,布局疏朗,清气袭人。正侧、高下、浓淡、干湿,聊聊数笔,写尽露竹新晴的动人风姿。左方长题“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乾隆丙子板桥郑燮画并题”。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想见其笔飞墨舞,志得意满之状。值得说明的是,这段关于审美形象、创作构思的画论即为著名的“画竹三段论”,曾被全文收录于《郑板桥年谱》,之后亦被郑板桥屡屡提及。
此外,《石畔新竹》图系邓拓先生旧藏,画面下方钤有“邓拓珍藏”、“苏画庐”二印。青花瓷轴头,上有“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标签。尺幅巨大,品相完好,实为郑板桥晚年墨竹精品。

元人佚名 王母瑶池图
手卷 设色绢本
29×430cm
说明:此作流传有序,经梁元柱、吴荣光、吴尚廉、吴荃选、陈颐元、何荦等著名藏家递藏。
藏印:深自魏室、南海吴荃选珍玩书画印、石云山人、吴荣光、养斋鉴藏、何、荦、养斋真赏、以永阁珍藏书画之印、颐元、南海吴氏宝泽楼审定真迹印、梦瑶室主、偶然堂珍藏书画印、南海吴尚廉鉴赏章、太史氏、小山书屋、养斋秘赏、宝墨满家无马骨雅才今日有羔裘、嘉乐审藏、吴荃选印、洞虚秘玩、公卓、公卓偶得、东阁官梅、白云溪馆、养斋氏、云西精舍、一宿岱颠四经沧海、吴孟西珍藏书画印、薇省闲员

梁元柱题端

林穆、释通岸、黄昌祯、陈颐元题跋
此卷明季归梁野塘元柱侍御,后即流落岭表,凡数百年,所以清初诸大老未经寓目,故无只字留题,神物之隐显,似亦有数存欤?迨道光初年,顺德某孝廉计偕入都,吴荷屋先生一见,即以六百金购之,归以奉其封君为娱老之妙品备,载吴氏家藏事宜中,而辛丑消夏不载非遗佚也。先生诚以先人手泽,不忍私为己有,特公诸昆季,同共保守,又数十年,始归文鹿孝廉。孝廉先生从孙也,其所述流传如此。予又以重值购自文鹿,摩挲垂老,更复何求。似此剧迹,但期永归精鉴之家,时如爱护于愿足矣。
——陈颐元题跋节选,详述《王母瑶池图》数百年流传历程

周天球(1514-1595) 楚皋清馥图
手卷 水墨纸本
32×358cm
出版:
1.《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P98-1572,1995年3月;
2.《澄怀堂书画目录卷》三 P103;
3.《明清书画家年表》郭沫蕖编,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说明:
1.周天球,字公瑕,号幻海、六止居士。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游文徵明门下,得承其书法,闻名吴中。尤善大小篆、古隶、行楷,一时丰碑大碣,无不出其手。徵明亟许可之曰“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善画兰,写兰草法,自赵孟頫后失传,复于公瑕仅见,尤得郑思肖法。自具风格,有出新之妙。
2.藏家介绍:韩荣光(1793-1860)字祥河,号珠船,清代广东博罗县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任吏部给事十余年,执法严明。擅诗、书、画,人称“三绝”。

《楚皋清馥图》题跋

《楚皋清馥图》题跋

姜实节(1647-1709) 秋林图
立轴 水墨纸本
88×36.5cm
出版:
1.《中国名画第二十一集》P9,民国十四年,上海有正书局印行;
2.《木扉藏明遗民画二十家》,1976年原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年学报》第八卷第二期;
3.《支那南画大成》第十卷山水轴二,P53 兴文社。
说明:姜实节,字学在,号鹤涧,清代山东莱阳人,居吴中(今江苏苏州)。有孝行,笃友谊。明礼科给事中,入清隐遁,不入城市,布衣终老。晚岁于虎邱筑谏草楼,吴人谥之曰孝正。善书,笔势如篆籀。画山水法云林(倪瓒),峰峦简淡,林木萧疏,备极清旷之致。

姜泓 徐邦 王质 陈星 花鸟四屏
立轴 设色金笺
213.5×49cm×4
出版:
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卷P123, 1993年12月文物出版社;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四卷P1855,2011年1月东方出版中心。

苏六朋(1791-1862) 三顾茅庐
手卷 设色绢本
33×295cm
说明: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擅长人物画,兼善山水、花鸟,以及浅降重彩,是一位清代的全能画家。其笔下人物内容大多取材于百姓的市井风俗,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画人物得元人法,亦效黄慎,时有奇致,作细笔者尤佳。他的画艺在晚年时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受到文人墨客的好评。其所作的《清平调图》、《东山报捷图》、《太白醉酒图》等被后人视为岭南画界之珍品。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

王铎(1592-1652) 书法
立轴 水墨绫本
175.5×50cm
说明:王铎,字觉斯,号十樵、痴仙道人,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后官宏文院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博学好古,工诗文。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郑板桥(1693-1765)自咏诗
立轴 水墨纸本
116×49cm
著录:
1、《郑板桥年谱》P181,2009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板桥年谱》P288,1991年1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
3、《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P294,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
4、《扬州八怪书画年表》P193,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5、《扬州八怪年谱(下)》P285,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
注:著名收藏家朱光旧藏。
说明: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县令。“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亦有别致,创“六分半”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

爱新觉罗·永瑆(1789- 1823) 书法手卷
手卷 水墨纸本
21×370.5cm
注:刘墉、启功题跋
说明:爱新觉罗·永瑆,清高宗第十一子,精于书法,善篆、隶、行体,曾书写裕陵圣得神功碑,作《拨镫法》,论述悬腕作书之法。嘉庆九年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富于藏书,因家藏有陆机真迹《平复帖》,遂名其藏书处为“诒晋斋”,别号诒晋斋主人,可知其对书法的沉醉程度。名重一时,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曾国藩(1811-1872) 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338×51cm×2
说明:曾国藩,湖南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土,封一等毅勇侯,为晚清重臣。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留下的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其楷书劲健刚拔,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成为整个清代的典范,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