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登录

【华艺国际16秋拍】巨匠——齐白石的“天机妙趣”

2016/11/03 15:21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1898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激剧变动的时代。处于这一特定语境下,中国画坛涌现出许多具有卓绝前瞻性的艺术家。就以晚清民初极具代表性的六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来说,则各有成就。他们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大胆革新,促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多元发展的面貌,深深影响着今天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格局。

“巨匠——三石两鸿一大千作品集珍”专场汇聚这六位大师不同时期的精品佳作五十余幅,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题材,力图带领观者感受当时中国美术界“百花齐放”的空前盛况。


白石老人艺术上的功绩就在继承古法、不甘保守,面向现实而推陈出新。在中国画里独创了一种新的风格,给中国画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齐白石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斯世”,一语道出艺术之精髓。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花鸟蔬果、鱼虾虫蟹、山水人物无所不能。花鸟工虫作品作为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在八大、石涛以来的文人画基础上探索出新的视觉意象和精神,他的人物画则可以说是“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与其内在本质、生活经历紧密连接。

齐白石早期人物画

齐老的人物画之名,远早于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之名。其早期人物画与清代人物画家焦秉贞、费丹旭、改琦、钱慧安等人的绘画风格十分类似,多为工细一路,偶有兼工带写。


齐白石 红线盗盒
1929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137×36cm
出版:
一、展览目录《奉文堂藏齐白石书画》第76-77页,图版25,2013年香港佳士得。
二、《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齐白石·人物》第4页,2013年7月河南美术出版社。
三、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第151页,图版124,2011年4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四、《白石留韵一上卷》第90-91页,图版31,2008年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
五、《齐白石绘画作品图录—上卷》第325页,2006年7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六、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图版113,1992年 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
七、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图版123,1974年3月香港南通图书公司。
八、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图版123,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九、《名家翰墨 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 39 齐白石》,2008年齐白石研究会。
十、《中国历代绘画名家作品精选系列 齐白石(人物)》,2013年8月河南美术出版社
展览:
一、北京皇城会,佳士得艺术空间,“奉文堂藏齐白石书画”,2014年4月1-19曰。
二、佳士得,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奉文堂藏齐白石书画”,2013年11月21日-25日。
注:
一、上款人胡佩衡(1892-1962),字佩衡,号冷庵,河北人。先后在北平师范、北平艺专任教,创办豹文斋书画店。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胡佩衡是齐白石的忘年交,1928年出版的第一本齐白石画册,就是胡佩衡编辑的。
二、奉文堂旧藏。奉文堂主人陈淑贞为香港著名收藏家,曾加入东方陶瓷学会,并以第一位女性收藏家的身份成为第一届求知雅集的会员。陈淑贞的收藏极为丰富,从近现代书画,到青铜器、高古陶瓷、文房杂项,且品位不凡。

此幅《红线盗盒》作于1929年,是齐白石应忘年之交胡佩衡之邀,根据三四十年前旧稿所绘而成。今检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红线盗盒图》(作于1899年),与本幅无论在构图、布局,还是造型、设色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应属同一稿本。画中仕女面部清秀,蛾眉淡扫,朱唇吐艳,眉眼、发髻皆细笔白描,工致生动,赋色清艳雅丽,与1899年创作的版本基本一致。其早年人物画的工细逼真传神,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红线盗盒”是描绘唐朝红线女为了熄灭战争而盗金盒的故事。画红线女正盗盒归来,在云雾中头发、衣服、飘带都随风云而飘动着。衣纹生动,是吸收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画法。

——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最值得称道的是,对衣纹的处理,两幅稿本虽皆用“兰叶描”,但本幅笔墨明显更胜一筹。历经“衰年变法”后的白石老人粗、幼笔兼用,交替以中锋、侧锋蘸浓墨、淡墨写衣服,顿挫有力,挥洒自如,同一衣纹上既墨色充盈又留有飞白,衣袂飘飘,衣裙则奇纵跌宕,显示了白石老人不经意间功力积累之深厚!其线条外柔内刚,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层次分明,疏密有致,丝毫不沦紊乱,更具“吴带当风”之神采,实乃齐白石仕女画的代表作。


左图为1899年作,上海中国画院藏
右图为1929年作,华艺国际2016秋拍拍品

齐老早年画了大量的仕女画,有“齐美人”之称。但对于“齐美人”的称号他曾在《自述》中说:“仕女,几乎三天两朝有人要我画的……他们都说我画得很美,开玩笑似的叫我‘齐美人’。老实说,我那时画的美人,论笔法,并不十分高明,不过乡人光知道表面好看,家乡又没有比我画得好的人,我就算独步一时了。常言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他们这样抬举我,说起来,真的惭愧得很。”可知齐白石对其早年仕女人物画的笔墨自觉尚有不足之处,而此时的“齐美人”笔法较之早期的作品,已越趋于精炼,线条力度感明显大大增强,可谓名副其实了。

白石老人曾画过多幅《红线盗盒》,皆喜题一首七律诗赞之,本幅亦为其中之一。其书体一改早年典型的何绍基风格及中年的金农体,行笔老辣、欹侧,力重险峻,率真飘逸,又略带草书韵味点缀其间,字体布势、气韵章法自俱天成,与人物线条笔墨浑然一体。
 
齐白石中期人物画

中年后齐白石艺术取法八大、金农等,无论笔墨还是意境都登上了一个台阶。“衰年变法”后更在此基础上吸取生活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齐氏的独特风格。作画用笔减省而富有意趣,形象简练而蕴藏内涵,多为传神精品。


齐白石 拈花微笑
立轴 设色纸本
93×34cm
出版:
一、《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P83,2011年保利艺术博物馆。
二、《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齐白石1》P86,201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展览: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 2011年保利艺术博物馆。
注:
隽甫、端纮为陈隽甫鉴藏印,陈氏北京人,曾就读于北平艺专,师从溥儒、齐白石等画家,与许麟庐、田世光为同学,擅画老虎。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与同窗吴咏香结为伉俪,1948年迁居台北,设鸥波馆,课徒作画。

“拈花微笑”,是禅宗以心传心的首个典故,蕴涵参透禅理,心领神会之意。图中佛坐蒲团,以手拈花,面神安详,法相庄严。人物面容、衣袍均数笔写就,粗放中精微尽在,朴实中意境深远。透露出静穆、幽渺、深沉的禅意;上题“拈花微笑”四字篆书,用笔拙朴,得金石意,清晰地展现了他于《秦诏版》、《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秦汉名碑的用功笃勤。而全图的点睛之笔当是那一缕轻烟,仿佛参透禅机之后,精神开始在无垠的时空中漂移。

从用笔和题款看,此《拈花微笑》应是其六十到七十岁之间所作,正值“衰年变法”时期,既保留了青藤、八大的冷逸,又兼金农的金石之法,是一件难得的人物画精品。作品风格近金农,而用笔更活、格调更高。


左图为北京画院藏
右图为华艺国际2016秋拍拍品

白石老人一稿多本的作品传世较多,其中尤以人物题材作品最众。与我们平时最常见的《观音》、《罗汉》、《无量寿佛》等佛教题材绘画相比,《拈花微笑》一稿同类者,并不多见,只有北京画院藏的《拈花微笑图》,与此图无论在造型、题款上都极为近似,可见两件作品应创作于同一时期。此件作品所表现出的文人意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迹简而意澹,实为此时期齐白石佛教題材中精心为之的妙迹。

齐白石晚期人物画

齐白石晚年人物画,不追求人体解剖的合理性,但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刻画,用笔直率、奔放,且一气呵成。所写人物往往带有浓郁的人情色彩,有时又近于漫画的思维,使人在愉悦之余感觉到艺术家盱衡世事的洞察力,是白石老人人物画最引人之处。


齐白石 人物四帧
镜框 设色纸本
34×34cm×4
注:上款“石倩仁弟”,即齐白石弟子姚石倩(1877-1962年),安徽桐城人,字宜孔,号渴斋、砚田老牛、汉双洗室、五百泉富翁。早年在军旅界供职,曾担任国民党第二十八军秘书、北川县知事。1917年姚石倩在北平拜入齐白石门下,学习书法、篆刻,其后一度中断。1929年通过胡南湖的联系,师生二人恢复交往,继而又从白石老人学习画艺。两人亦师亦友,时常通信,互赠画作,齐白石对于姚石倩的绘画才情和篆刻天分都有很高的评价,甚至将其与明代徐渭相提并论。两人的师徒缘分一直维系到解放后,长达四十年之久,成为了画坛中的一段美谈。

此四帧人物画虽无确切创作年份,但从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上可判断为齐白石晚年所作。作品用笔雄浑健拔,用色单纯而厚实,笔墨炉火纯青,线条真率自然,可谓白石老人晚年人物画之经典作品。四帧人物各妙,集合于此,尤为难得。


《婴戏图》中身穿红衣的婴孩于藤黄的葫芦上嬉戏玩耍,乐趣无穷。画面左侧绘白发蓝袍老翁,躬身侧首,双手前伸,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婴孩,形态十分传神,加之简洁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美感,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扶醉图》中题跋与画面的主题皆充满诙谐幽默的意趣,画家只用寥寥数笔,即成功将红袍醉翁的醉态天真、半羞微敛,以及搀扶之人的吃力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其笔墨之精练。

《品茗图》与《抚琴图》分别描绘了坐于顽石之上的品茗老翁和抚琴高士。其中《品茗图》中的人物神态安详,一席长白袍,手拿捅鼻条,怡然自得,实乃其生活态度的最佳写照。画作色彩浅淡,唯茶壶及茶杯施色青蓝,醒目突出,为强调“品茗”之意。题跋“寄萍堂上老人背用雪个意”更表明取法八大山人之意,与画作相互对应。

齐白石与姚石倩自1917年结为师徒后,亦师亦友的情谊保持了四十年之久,两人时常通信,互赠画作。古有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情谊,齐白石以《抚琴图》相赠,或表达了对石倩这个知音之人的珍惜之情,寄意尤深。

齐白石《人物画稿》

白石老人一生创造的人物作品很多,对每一幅作品的创造都严肃认真。每新创一人物形象都经过思考成熟后,方起草稿,随后又在草稿上反复修改。从这组画稿中,我们可以看到白石老人创造人物时的一丝不苟,无论是对人物轮廓线、画面布局,还是对衣纹、石纹的处理都极为考究。众所周知,白石老人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有一笔败笔或有些不满意,就扯毁不留,最终呈现出来的必是其经过多番掂量及修改后最为满意的稿本。

其他臻选拍品欣赏


齐白石 红菊花
立轴 设色纸本
104×35cm
出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P37,2012年5月保利艺术博物馆。
注:上款张道藩,齐白石弟子,历任国民党文化高官。

菊花是齐白石晚年最为钟爱的题材之一,多年来创作无数。此幅作品中叶子以没骨法写出,复以浓墨勾出叶脉,清雅古拙,沉厚稳重。菊花以洋红或墨笔勾勒,间以藤黄点染,或仅以白描出之,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画幅以冷暖的色调、虚实的手法、线面的结合、偃仰的参差作对比,反映出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此作题跋:“八十六岁齐白石画于京华,道藩仁道兄先生旧时艺迹术能事,今来京华,开导一切,是同人造福,明日出京华,奉赠此幅以纪其事。”记录了齐白石与张道藩在1946年的会面,这次会面亦成为二人友情的开端。此后,张道藩拜齐白石为师,成为当时轰动文坛的大事。


齐白石 大寿可期
立轴 设色纸本
100.5×34.5cm

齐白石画桃,取法吴昌硕处颇多。但他并没有沿着吴昌硕金石派的旧辙前行,而是将其造型与高简的笔墨结合,以他的赤子之心,创造了富有质朴气息的新风尚,传达出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旺盛的生命力。此《大寿可期》约绘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属于齐白石典型的红花墨叶风格作品,因寓意吉祥,色彩喜庆热烈,成为齐白石最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之一。

此作中,三枚硕大无比的红色桃子,在繁茂的桃叶之间或隐或现,沉重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仿佛即将落入下方的空篮中。桃子的造型夸张,以没骨法写成,色彩饱满,鲜艳欲滴。竹篮线条笔力雄健,与寿桃形成线与面、墨与色的强烈对比,将桃实的丰硕结实之感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


齐白石 书法
镜片 水墨纸本
101×34.5cm
出版:《四绝——齐白石诗书画印精品》LOT170,保利艺术博物馆。

本作品系白石老人为其得意高足刘冰庵所写赠别之文。励志之言,晓之以理,文笔皆畅,一气呵成,市场十分少见,非泛泛之作可比。

文中所题的刘冰庵为齐白石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有“继承齐派治印艺术第一人”的称誉。我国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真、草、隶、篆皆工,其书法凸现齐派神韵,尤以篆刻领现代中国篆刻风范。所篆青田石巨印“保卫世界持久和平”成为中国篆刻在国际上获奖的先例。人民美术出版社社标“人民美术”即其所篆,该社出版物皆钤有这方印章。冰庵拜师是书画史上的一段佳话,其时,冰庵的书法、绘画、篆刻艺术已在北京颇具声名,由于实在喜爱白石先生的艺术,决定带艺拜师,从此视白石老人如同己父。战乱期间,冰庵为老师往来奔送家书,齐白石的家人评价其为:“冰庵忠义高格,敦诚可信,是可以放心托付的人。”齐白石曾作《冰庵刻印图》赠之,也曾为其治“冰庵”朱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