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两朝的宫廷造像代表了清代汉地造像的最高工艺水准。由于宫廷造像用材考究,不惜工本,加之工艺顶级,其收藏相对来说更能保值,因此一直是造像市场的主流版块。本次秋拍《静观—历代造像专场》将推出几尊精彩的康乾时期宫廷造像,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脱胎夹纻与金铜造像的艺术水准,值得藏友们用心赏鉴。
观音菩萨赤足站立于莲花底座上,略呈三折姿式,双手各持一茎绽放的莲花,仪态端庄优雅。菩萨面相丰润,五官端正精致,神态自若。头戴五叶宝冠,缯带上扬于耳后翻卷,富有装饰美感,佩戴精美的花型耳珰。
观音腰肢纤细,上身饰项链、钏环,璎珞长垂及腹,斜披珞腋。帔帛绕臂而下,两端自然垂至足部。下着长裙,腰带饰华丽的璎珞,足上佩戴脚镯。底座莲花叶瓣宽大、饱满,瓣尖饰卷草纹,上下沿的连珠纹饱满均匀。
绿度母面容端庄祥和,透着一种亲近感。身姿优雅,左手施三宝严印,并持一枝莲茎,右手施与愿印,全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底座莲瓣饱满规整。
此尊弥勒头戴宝冠,髻顶饰有佛塔。面庞圆腴,白毫圆凸,弯眉与鼻胫相连,相容和煦。跣足站立于莲座之上,肩披帔帛,腰束长裙,配饰精美的连珠璎珞与钏镯。双手结说法印,各持一茎莲花绽放于肩旁,莲花上托法轮与净瓶,作为弥勒的身份标识。下承仰覆式莲座,莲瓣饱满舒展,上下沿各饰一周连珠。整像雕刻工艺精湛,具有康熙宫廷造像风格,为一件难得的夹纻造像精品。
乾隆时期,清代宫廷佛像的制作达到高潮。此时期的佛像受皇帝本人的政治思想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多以小型为主,采用失蜡法,由中正殿画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画纸样,再拨蜡样,后交造办处铸造,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览”,反复修改。当时的宫廷造像匠师不仅有汉族人,还有蒙古、西藏及尼泊尔人,多种艺术因素交融,创作出乾隆宫廷风格造像。
乾隆帝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修建的雨花阁,上下四层,按照格鲁派密教修行四部思想所制作的铜佛造像,第一次尝试将藏传佛教神系构架的轮廓勾勒出来。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57-1782年),乾隆帝先后在宫中和皇家园林中建设了六品佛楼八座,进一步将其在雨花阁的陈设思想系统化、完整化,这是西藏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大胆实践。此时期大量的西藏佛像精品进贡宫廷,宫廷制作的佛像亦回返西藏,促进了内地与西藏佛教艺术的交流。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佛教中享有至尊的地位。此尊释迦牟尼头部螺发繁密,宝珠顶严,五官刻画精致,泥金上施以彩绘,神韵庄严肃穆。造像身躯厚实,挺胸端坐,观之心宁气平。由此尊释迦牟尼佛成道像的造型样式、雕刻水准、铸造工艺等,均可看出其为乾隆宫廷之作。
清代的宫廷造像从整体来看,造型端庄大方、衣纹写实流畅、装饰华丽精巧、金水厚亮沉稳。这类佛像凝聚了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汉地等地区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创造力,在佛造像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高峰。通过本次《静观》专场所推介的这几尊精美造像,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清代宫廷造像的非凡魅力。
华艺国际2017秋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7年11月22-24日
拍卖时间:2017年11月24-25日
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