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广东美术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老一辈艺术家重装上阵,焕发新生;新生代艺术家充满活力,独立多元。”
赖少其
晚年回归故里的广东籍画家赖少其,“破茧而出”,走上其艺术巅峰。1986年2月,赖少其举家迁回广州定居,其后有了新的感触。南粤大地地处亚热带,鸟语花香,五彩斑斓,生机盎然;此时又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一片生机勃勃。这里的风情、景致,与黄山、与安徽迥然不同。如果继续用描绘黄山的画法来表现南国风物,显然是不适合的。赖少其觉得,依据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要突破自己现有的成就,改变以往的创作习惯,用新的笔墨技法和表现手法来展现南粤风情。于是便有了丙寅变法,此后他的绘画艺术日渐蜕化,臻于化境。
赖少其用满腔热情,挥写出一大批表现岭南风光的新画作。这些面目崭新的作品,热烈地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新追求、新探索、新尝试、新发展。《梧桐山下》便是其中精致之写生巨作。
赖少其 梧桐山下
镜框 设色纸本
103.5×231 cm.
钤印:赖、少其所作、赖少其印、江山入画
题识:梧桐山下。一九八七年夏作,赖少其。
出版:一、《赖少其书画作品集》P8-9,广东画苑、南京十竹斋、广州文物总店编,2012年广东画苑出版集团。
二、已入编《赖少其全集》,荣宝斋出版社即将出版。
展览:“赖少其书画展”,广东画苑2012年10月。
梧桐山主峰为深圳第一高峰,雄伟的山势与变化莫测的云雾刚柔相济,与广瀚的大鹏湾山海辉映。作品描绘了梧桐山全景,又对仙湖风景区重点细致的刻划。全卷清新脱俗,尽显岭南山水的恬静秀美之气,干渴浓黑的石头犹在,却多了几分憨实内敛之态。其时的写生,已经有别于对自然的“摹写”,却多了源自于心的变形,变色。
创作于1987年的《鹿回头》取景于有"南海情山"美誉的海南风景名胜鹿回头公园,画中视野十分开阔,椰林树影之海南特色景象吸人眼球,远处山石巍峨,草木繁茂,中景写一排排椰树挺拔俊秀矗立于岸边,树旁鳞次栉比一栋栋海滨小楼房舍整齐有序掩映其中,红顶白瓦,极具热带风情。前景写渔船泊岸,三三两两,错错落落,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赖少其 鹿回头
镜框 设色纸本
45×52.5 cm.
钤印:少其、赖少其七十归故里
题识:鹿回头。民歌:情哥情浓意情深,海角天涯心挂心,落笔洞中吃口蒌,鹿回头前诉衷情。一九八七年三月于三亚,赖少其。
出版:《赖少其书画作品集》P23,广东画苑、南京十竹斋、广州文物总店编,2012年广东画苑出版集团。
赖少其 白云山
镜框 设色纸本
67×68 cm.
钤印:赖、少其、古柮
题识:白云山。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于羊石斋,赖少其。
出版:《赖少其书画作品集》P24,广东画苑、南京十竹斋、广州文物总店编,2012年广东画苑出版集团。
赖少其 芙蓉嶂
镜框 设色纸本
47×75 cm.
钤印:少其、江山入画、赖、少其
题识:芙蓉嶂。花县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未出山时曾手植龙眼树一株,后为雷所殛,倾覆于地,仍吐新芽。余作大树歌以纪之:雷何殛兮大树之倾?龙无眼兮自坏于城,时不再兮叹息,何为乎新芽青青。一九八六
年十月于羊石斋,赖少其。
出版:《赖少其书画作品集》P18-19,广东画苑、南京十竹斋、广州文物总店编,2012年广东画苑出版集团。
杨之光
作为建国后培养出的第一代人物画家,杨之光身处中国画集体转型的大潮之中,在这一时期之后的创作中,艺术家在自己艺术版图内,不同目的、题材之间的艺术趣味的多样性日益明显。杨之光在四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他的创作折射了一个时代,他的中国人物画技法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至美集》创作于2004年,是杨之光没骨人体画的典型作品,是裸体写生的创作成果之一。在画家眼里,人体与自然物象是没有绝对的界限。杨之光笔下裸女无珠光宝气的华贵,亦无堆粉积脂的香艳,只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之美。作品中每一女人体造型准确而又气韵生动,圆中有方,柔中有刚,肌体丰盈而骨力俱存。
杨之光 至美集
册页十开 设色纸本
65.4×42.9 cm.×10
钤印:之光速写、杨之光印、杨、杨之光、岭南杨氏、之光所作、岭南人、杨之光画印、之光人物、借鉴古洋寻我法见异唯知音耳、没骨法写之、没骨法
题识:一、暖冷暗明随我用,非驴非马不为奇。丹青自无陈法,变幻之中方有诗。之光并题于筠斋。
二、之光速写。
三、香谷幽兰。之光速写。
四、之光速写于广州美院。
五、明亮的画室。之光速写于筠斋。
六、晨浴。乙亥夏南加州旧稿,甲申端阳重画于羊城,之光。
七、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之光速写。
八、森林之女。南加州得稿,之光。
九、消夏图。之光速写。
十、野玫瑰。之光写于筠斋。
题签:至美集。之光。
注:附作者合影及鉴证备案证书。
出版:《杨之光传世作品全集》P78,岭南美术出版社。
杨之光笔下的舞者像是一束束妍丽的鲜花,引人入胜,画面虽没有乐曲,却充满了旋律,《双人芭蕾》合素描于写意,融光影于彩墨,是杨之光人物舞蹈画的经典之作。男女舞者身穿雪白古典舞衣,尽情挥洒演绎,舞姿蹁跹轻盈轻快,流光溢彩、浪漫动人。画中人物互相凝视的双眼,无声胜有声,仿佛在诠释着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是一种充满生气,无拘无束的心灵描写。
杨之光 芭蕾舞
镜框 设色纸本
83×154 cm.
钤印:杨之光、筠斋、之光人物、肖形印
题识:余画舞蹈速写始自五十年代末,常受报社委托,观看并速写各国舞蹈。累积速写稿数以千计。有时用毛笔直取,大部分皆先用铅笔现场记录动势,归后再用水墨完成正稿。前者用毛笔直取之优点,在于不计细节,以神为主。后者长处在于可多推敲,求形神兼得也。壬午立夏,重画吉赛尔稿于羊城筠斋。之光并题。
出版:《读画散文集》封面,作家出版社。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画中描绘一位舞者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将琵琶举到身后弹奏之情景。舞者穿着艳丽,披巾戴冠,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彷佛听见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其两眼微微下垂,神态自若,美若天仙。
该舞流溢出女性的如水柔情,然柔中又带刚,手臂及手腕转动有力,漫步顾盼、抑扬徐疾,节奏分明。杨之光以其精湛的形式技法,既生动准确地表现了翩翩起舞的人物形态,更是独创出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从而将大唐舞蹈的精神内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之光 反弹琵琶
镜片 设色纸本
138×70 cm.
钤印:莺歌燕舞、杨之光
题识:余于六十年代初赴敦煌莫高窟晚唐二三七窟中,曾临得反弹琵琶舞姿,八十年代观舞剧丝路花雨,其中反弹琵琶之动势完全出自二三七窟壁画,在继承之基础上加以再创造,可谓唐风新韵也。之光速写并记。
出版:1、《宝珍堂十周年庆》P16。
2、《杨之光画集·下编》P192,岭南美术出版社。
林墉
林墉是一位勤奋多产的艺术家,在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他以鲜明的艺术风格、旺盛的创作持续力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艺术家。除了擅长大写意花鸟和女性人物画外,林墉还创作了一大批表现风骨雅士,文人墨客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苍劲恣意的豪迈笔触勾勒出儒士高风亮节的精气神,亦庄亦谐,既有玩味般的灵活恣肆,又流露出作者对人世百态云淡风轻的禅意,画外别有所寄。
《桃园结义》是一幅尤为罕见的巨作,它创作于林墉的巅峰期,气势磅礴,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此作品再现了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之情节,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坚实的造型功底上糅合了清新、洒脱的笔墨意趣,富有感染力地诠释了三壮士泼辣、霸捍、豪迈之气。
林 墉 桃园结义
镜片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143×244 cm.
钤印:林墉、肖形印、家住南粤、儿时曾饮韩江水
题识:桃园结义图。壬戌年林墉。
展览:1990年台北长流画廊林墉画展
林 墉 印度舞
镜框 设色纸本
139×69 cm.
钤印:林墉、大吉
题识:余早年有此稿,笔笔又画画,见者勿惊惊。林墉又记,时七十题之。
林墉在表现人体线条美的技法上独树一帜,当代画坛上“林家美女”一纸风行。《印度舞者》以放纵的笔法抒写,着重表现衣袂飘飘,风姿绰约的神韵,而并未刻意去表现衣纹的结构。人物脸部、手部的刻画,线条甚是俊利,自如地把握了脸部的结构和神情,精微之处,一丝不差,着重表现了饰物的光彩和精巧的造型。似是若不经意,实则深蕴功力。由此而形成的画面俊爽秀拔,艳丽清新的艺术特色,正是具有岭南特征的艺术风格。
预展时间:2017年11月22-24日
拍卖时间:2017年11月24-25日
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