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喜马拉雅艺术的火热,汉地造像市场还处于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收藏洼地。儒释道三家的融合是汉地文化的鲜明特色,汉地造像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印度犍陀罗、笈多等艺术风格,同时融合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趣,形成了鲜明的汉文化特色。
与喜马拉雅艺术的丰富多变不同,汉地造像在讲求写实主义的同时,追求内在的统一和完整,其形态、服饰等均有一定仪轨,标准化较强,形象汉化,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造像通常面相丰满圆润,表情和悦,仪态端庄,衣褶自然流畅而优美。汉地造像渗透着儒家的仁爱观,注重表现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
★1038
明 檀香木髹漆金阿弥陀佛
H:31cm
RMB:320,000-400,000
此尊檀香木阿弥陀佛像的汉传气息浓郁,明显具有明中晚期的风格特征,佛像以净土宗所崇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为主题,但并非以藏传风格的立相呈现,而是以少见的纯粹禅定印配合跏趺坐呈现,并无托钵或者持摩尼珠。同类木像的存世量极少,这是以北京地区的审美情趣融合其他地区工艺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宫廷风格。
佛像的螺发雕琢细密规整,从而凸显出髻珠圆润。脸廓圆润丰腴,天庭饱满,为典型汉传开相。佛陀双眼微闭,眼角自然上挑,仿似俯视众生,流露出慈悲庄严。双耳紧贴面容,下垂至肩部,一改往常所见阿弥陀佛像的肥硕饱满之态,耳部的轮廓雕刻的十分鲜明,耳廓耳蜗呈现出如常人之耳般精细,实为巧妙,堪夺天工。手部的雕刻精繁而细致,合乎人体(《造像度量经》所要求)比例,自然圆润,实属难得之精品。
袈裟紧贴身躯,如轻丝软绸般贴服柔软,袈裟的设计华美繁复,整体雕琢得十分精致,同时紧贴的衣纹灵动飘逸,极富层次感,通过袈裟来突出躯体线条的自然变化,使佛陀健硕的身材得以完美展现,隐约间彰显佛陀身体肌肉腠理间的力量感。特别是工匠对佛像跏趺坐盘腿处关于身躯与衣纹的处理,更是精妙绝伦,如曹衣出水,波浪形衣纹在行云流水的雕琢工艺下彰显着力度和生命力,足见匠人功力之深厚。
整体来看,此尊佛像的气韵内敛含蓄,却让人过目难忘,观摩愈久,愈会倾神关注,此为典型的汉传佛像之气质。温润慈祥的风韵由外往里收敛,慢慢安抚观者心灵,使观者观之心平静气,感受到佛陀的甚深禅定自在和能工巧匠雕琢时一心一定的专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尊佛像历经岁月磨洗,但其皮壳保存极好,又增添了岁月年华的印记,使之温润光滑如凝脂。
佛像由老山檀雕刻而成,具汉传宫廷风格,制作级别很高。由于明朝宫廷造像中汉传风格造像存世量的稀缺性,尤其是檀香木胎材质,此尊可谓这类佛像中的精品之一,难能可贵。
檀为木,触之即温,抚如润玉,然其质硬实堪比金石,雕琢时硁硁有声,为兼具金石与草木之佳者也。檀木佛像因其材质缘故,新作像之木色为橘赤,岁月流转经年而渐成墨紫,木质间歇收紧变化形成斑驳纹理,仿若佛菩萨之腠理、衣饰随时间而产生变化,静态木像于是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自元定都至今,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所发展出的京工木雕技术,经历数百年,逐渐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木雕像分支,其在元明清三代所出佳品更是灿若繁星。然七百年沧海桑田,人事几新,能够留存到现在的完整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寻常能偶见一像,尚不可得,今故宫博物院所录其所存,木雕佛菩萨像仅约有十一尊,足见古木雕宫廷佛像之稀有,值得我们倾心关注!
参阅:明 脱胎夹纻阿弥陀佛,高55.4cm,保利香港2016秋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608880
★1039
清中期 木胎漆金西方三圣
H:49-52cm
RMB:300,000-400,000
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组成凈土宗崇拜对象。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螺发肉髻,顶饰髻珠,著通肩式大衣,内裙高束,左手上托,右手结接引印。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造型相差无几。两尊菩萨皆姿态优雅,头戴宝冠,精细雅致,面容饱满端庄,神情平和慈祥,雕刻技艺高超,浑然天成,毫无滞碍之感。
造像衣褶层叠丰富,线条流畅,将衣物的质感表现得十分到位,衣摆彷佛有微风吹过,使整组造像更加生动而富有艺术韵味。造像外上金漆内披朱红大漆,漆质用料上乘,表现出鲜明的江浙地区木雕造像的艺术风貌。此组立像体型硕大,雕工精美,时代特征显著,成组保存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
★1029
明末清初 木胎漆金说法文殊
H:57cm
RMB:200,000-280,000
在佛教诸菩萨中,文殊以智慧见长,位居各大菩萨之首,佛经中称他「文殊师利法王子」。藏传佛教认为,佛教修学的主要宗旨是断烦恼、证菩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修智慧。基于对智慧的重视,藏传佛教还将一些重要的上师或历史人物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历史上先后有萨迦派四祖萨班•贡噶坚赞、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清代乾隆皇帝被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此尊木雕文殊菩萨坐像做工精美,菩萨头戴发箍,发缕垂肩而下,法相寂静和悦,充满智慧之光。胸佩宝珠璎珞,身着通肩式袈裟与长裙,露出束带的高裙腰,衣纹流畅简练。菩萨跣足,呈左舒坐,左手搭于左膝,右手上举,结说法印,仪态端庄大方。整体雕工精美细致,具有明清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是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1082
清 木胎漆金观音菩萨立像
H:112cm
RMB:100,000-180,000
观音跣足站立于莲花台座之上,木质通体漆金。头戴五佛冠,开脸圆润饱满,面容宁谧慈祥。观音着通肩袈裟与僧裙,腰间系带,以丝束系于前并打结,富有装饰意味,衣纹曲走流回,繁复多样,是典型的清代造像纹饰表现手法。双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成环,施说法印,身体微微向前倾,使人顿时产生肃穆之感。造像躯体结构比例精准,造型优美,手脚刻划细腻,肌肉线条写实,饱满富有弹性。整像体型较大,精美细腻,宝冠、底座均保存完好,十分难得,实为木雕佛像珍品。
参阅:杭州灵隐寺主殿观音菩萨 清代
★1019
元 木胎彩绘观音
H:30cm
RMB:200,000-300,000
观音发髻高挽,面容丰腴,鼻梁高耸,双目微睁,神情于肃穆中不失温柔之气,于端庄中流露慈祥之情。观音呈跏趺坐,双手于胸前结印,身着宽袍,衣褶流畅写实,刻绘逼真,整体仪态端庄典雅。
造像以木胎彩绘,造型比例协调,工艺技法娴熟,具有山西造像的风格特征,线条精炼,注重神韵的表现,斑驳的彩绘更凸显出造像古朴厚重的历史感,为元代木雕造像的精品,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颇高。
★1040
清中期 木胎漆金天王像
H:84cm
RMB:150,000-200,000
天王头戴宝冠,身披铠甲,足踏战靴,躯体厚实壮硕,左手撑腰,右手施礼,衣袍飘扬飞动,形象威武刚健,威风凛凛。其面部塑造尤为精彩,天庭饱满,剑眉耸立,双目炯炯有神,颧骨格外突出,下颌丰颐,神情庄严肃穆。胸前与背后均饰一对鼓钉圆护,这种铠甲在明代特别流行。
天王站立于仿山石之形制雕琢而成的底座上。整尊造像延续了宋元时期汉地造像的写实之风,但在整体造型上比之更有气势,躯体浑厚,姿态昂扬,通体施金漆,体量硕大,为清代江浙风格汉地木雕造像中的极精之作。
★1011
明 铜天王像
H:44.5cm
RMB:130,000-180,000
天王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逐步汉化。佛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天王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辟邪,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保护神。这件天王像艺术技巧娴熟,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体现了武士外表和内在的完整统一,反映出明代造像丰富的艺术想象和高超的工艺水准。
★1010
明早期 铜骑狮文殊菩萨
H:22cm
RMB:280,000-380,000
文殊像做工精美,纹饰华丽讲究,吸取了藏式造像的奢华风格。菩萨头戴单叶花冠,法相寂静和悦,充满智慧之光。胸前璎珞配饰华丽,身着长裙,以平行连珠纹划分区域装饰花卉卷草纹饰,雍容华贵。文殊菩萨左舒坐于狮背之上,双手结印,仪态端庄。雄狮的刻画生动而富有张力,卧于山石之上,头微微扭动,似乎正在聆听菩萨的教诲。造像以黄铜铸造,工艺精湛,甚得明代藏式佛造像精粹,富有庄严雍容的气派,为明代早期汉地造像中的精品。
参阅:13/14世纪,鎏金文殊师利菩萨坐像,高22.3厘米,《金铜佛造像图录》,鸿禧美术馆,第117页。
★1057
宋/元 铜南海观音
H:32cm
RMB:180,000-260,000
观音端坐于双层台座上,双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头戴宝冠,面相丰满端庄,神态宁静平和。上身着通肩式袈裟,衣领垂至腹部,衣纹简括自然,胸前饰连珠璎珞。台座造型十分别致,分上下两层,下为四足坐床,上为高出的方形台座,台座两侧的山石上分别为妙音鸟和净瓶,净瓶造型与同时期龙泉窑经瓶相同,妙音鸟头部微侧,极富动态,为造像整体的静谧氛围增添了些许灵动,反映出宋元时期艺术所追求的生活化趣味。
造像以黄铜合金铸造,皮壳青郁,整体造型端庄和谐,构思独特而巧妙,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美好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1007
清 铜鎏金多闻天王
H:26cm
RMB:200,000-260,000
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天,与东方的持国天王、南方的增长天王、西方的广目天王,合称四大天王。同时他也是重要的知识和武力之神,亦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专门保护众生财富。天王头戴宝冠,面部肌肉鼓胀,双目圆睁,胡须卷曲,充满威仪之态。身形魁梧,作武将装束,左手托举宝塔,披帛顺肩绕臂飘垂体侧,袍袖拂动,站立于须弥山之上。造像雕工精细,鎏金保存较好,铜胎厚重,气势非凡,充分体现清代汉传佛教造像的典型风格。
华艺国际2017秋季拍卖会
拍卖时间:2017年11月24-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