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多年的汗水与期望换来了与之同等重量的辉煌。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着重大发展。回眸往昔,不禁让人想起文化建设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家——孙滋溪。他所创的作美术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性、人性的大爱,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20世纪中国美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品《天安门前》、《当代英雄》更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杰作,被誉为中国当代美术十大红色经典之一。
1954年在广州写生
孙滋溪年少时适逢抗战,16岁扛起枪成为当年最小的小八路,多年的军旅生涯坚定了他对艺术的热爱,1955年孙滋溪放弃四星大尉的待遇,转业修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美院附中任教。
1960年在美术学院附中画《当代英雄》
1959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群英会,作为记者的孙滋溪亲眼看到代表们迈着稳健的步伐,像奔腾的潮水向大会堂涌来。此后,孙滋溪把当代英雄的原始草图拿出来,和全组的老师们集体完成了这一时代画卷巨作。《当代英雄》。它的气势宏大,在中国当代美术历史上,这幅巨作都具有代表性,1964年参加全国第四届全国美展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代英雄
纸本素描
340×1040cm 1960
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孙滋溪
天安门前五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画像只有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才悬挂。孙滋溪第一幅《天安门前》正是选在这样的一天,明媚的阳光下,天安门城楼上红灯高挂,近景是人民公社社员,展现出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此幅《天安门前》被中国美术馆所收藏,更有十大“震馆之宝”之一的美称。
孙滋溪、孙路
天安门前七十年代
华艺国际2018春季拍卖会拍品
注:70年代和90年代《天安门前》由孙滋溪与女儿孙路共同创作完成。
出版:
1.《孙滋溪》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P78
2.《光明日报》2011年8月12日
展览:1.“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2010年11月
2.“龙口美术馆美展”,山东龙口,2011年
3.“丹青家传”,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2011年
七张创作草图
纸本炭笔
华艺国际2018春季拍卖会拍品
七十年代是我国重要的转型时代,一方面,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另一方面,又是文革晚期,改革开放前夕,春之未至之际。第二张《天安门前》中尤显时代主题:暖阳下的冬日,天安门的黄瓦上铺着一层白雪,似乎在等待着1979年的春天将它消融。城楼正下是响应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带着包裹和行李,一起到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左边中景是一队样板戏演员,中心人物是改编自《自有后来人》的《红灯记》演员。右边主体人物源于真人真事:一个穿黑棉衣的老者抱着夫人遗像,为故人偿留影于天安门的夙愿。
孙滋溪、孙路
天安门前九十年代
布面油画
155×285cm 2005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这三幅作品,同以天安门为背景,构图采用对称形式、保持了天安门宏伟感,画面并不拘泥淤焦点透视的处理,色彩吸取民间年画特点,有意减弱了自然光的明暗关系。虽然三幅画表现的时代不同,但喜悦与自信始终是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
2014年中国美术馆“曾经·永远”现场照片
《天安门前》系列作为“红色经典”作品,并分别在201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年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生活轨迹展”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创作来源于生活,孙滋溪的写生作品也同样别具一格,擅长以最细腻且最朴素的情感打动人。他的写生,笔触中既有中央美术学院追求严谨塑造的体积和结构感,又有一种书写性的酣畅淋漓之感,可谓既写实又写意,作品中饱含着上世纪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正如孙滋溪所说:“好的绘画,应当是一目了然,而百看不厌。”
孙滋溪
阳朔
布面油画
80×65cm 1987
华艺国际2018春季拍卖会拍品
孙滋溪
柏坡老农
木板油画
33 x 23cm 1973
华艺国际2018春季拍卖会拍品
华艺国际2018春季拍卖会
时间
预展:2018年5月20-22日
拍卖:2018年5月22-23日
地点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