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登录

【华艺国际18春拍】聚焦近现代书画 | 艺坛巨匠精品赏析

2018/05/09 10:55 来源:华艺国际 阅读数:3900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随着民主萌芽、西学东渐,这个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皆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处于这一特定语境下的中国画坛同样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先后涌现出许多具有卓绝前瞻性的艺术家。
 
就以晚清民初极具代表性的四大画家来说:作为近代海上画派的领袖,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闻名于时,是我国近现代画坛过渡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巨匠齐白石,将民间艺术和生活情趣融为一炉并推向极致,给中国书画艺术输入新的生命血液;主张“中国画改良论”的徐悲鸿,以西方艺术技法融入中国画之中,对传统绘画笔墨进行创造性革新,对中国画坛影响甚大,被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被称为“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的黄宾虹,以无比深厚的传统积淀和大胆创新,将积墨之法推向前所未有之巅峰,使笔墨运用达到浑厚华滋的艺术新境界,无愧一代宗师。
 
今季春拍,华艺国际将精心推出十数件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的经典力作,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品相精良,尽显大家风范。
 
徐悲鸿 英雄独立
设色纸本 立轴
1932年作
107×106cm
 
注:谢建华上款并题本幅。上款旨实即谢建华(1899-1975),江西赣州人。历任国民革命军少校、上海市公安局督察员等职。三十年代供职于中央大学,后曾出任立法委员。
 
徐悲鸿《英雄独立》上款“旨实”即谢寿康五弟谢建华。徐悲鸿于法国比利时留学期间与谢寿康相识。谢寿康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徐悲鸿任艺术学院院长,两人交往甚密。
 
左一:谢建华
右一:徐悲鸿
 
1930年,谢建华出任中国驻比利时公使馆代办,曾多次帮助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吴作人,为其求学深造提供了关键性帮助。吴作人先生曾在其回忆录里深情追忆在异国他乡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如何得到谢先生的热心帮助。另外在徐悲鸿前妻蒋碧微所著《蒋碧微回忆录》里,也很清楚地记载谢家兄弟和徐悲鸿先生间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
 
 
《英雄独立》画幅较大,但仅绘一只雄鹰傲立于苍松之上,侧颈远眺。雄鹰的目光如炬,一如千军万马中之统帅将领,勇猛睿智。画家以深墨干笔皴点出老鹰翎毛的结构,再以阔笔画出正羽和尾羽,落笔沉着有力,层次分明。
 
徐悲鸿生性刚强,喜写猛禽猛兽,而此时鹰在画家笔下,更是自由翱翔,极目千里的精神寄托。他捕捉到鹰刹那间凝神蓄势的眼神及姿态,在刻划鹰的眼睛时,显然汲取了西方现实主义技法之长,其下重笔写出一枝遒劲的松枝,意指雄鹰这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齐白石 芙蓉鸳鸯
设色纸本 立轴
137×34cm
 
出版:
1.《齐白石作品珍藏卷续》P145,2011年11月第一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2.《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书画选》P86,2012年9月第一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P40,2011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出版。
展览: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7日——10月18日。
 
齐白石艺术领域涉猎广泛,尤以画禽鸟动物著称于世。在我们所见到的作品中就有40余种,而以芙蓉、鸳鸯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是白石老人所爱之作。
 
此幅《芙蓉鸳鸯》作于齐白石定居北京后的第七年,此时齐白石正处于“衰年变法”时期,逐步形成个人艺术面貌。画面下部以大写意技法绘芙蓉枝叶,又以小工笔勾勒芙蓉花朵与花蕾;上部则用墨色写出一对戏水鸳鸯,神情毕肖,栩栩如生。最妙的自是鸳鸯的点睛,有徐青藤的影子。
 
 
芙蓉为湖南特产,所谓“芙蓉国”也。白石此幅,一方面有思乡怀远之意,一方面又以芙蓉寓意夫荣妻贵,以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既浪漫又庄重,既写实又寓意,于中可见深情。
 
 
齐白石 借山图二帧
设色纸本 镜框
34×45cm×2
 
出版:黎锦熙、齐良已编《齐白石作品集》第64图,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师曾先生曾为齐白石题过诗:“曩于印刻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诗中所言的“见画”对象便是齐白石的《借山图册》。何谓借山?白石先生以为,“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非一处也”。即以具体的山川物象作为艺术创造的客体来源,又不囿于自然。
 
《借山图》是白石老人游历山川各地,面对大自然的锦绣江山而心生感慨的精品之作。此两帧画,一为《借山图》之五——竹霞洞,一为《借山图》之十七——滕王阁。像是写生时的画稿,恰又布局奇妙,意趣横生。山形起伏有势、皴法有序,水面波纹起伏,妙趣横生,整体极尽简括之能事,这种形式全然不同于当时讲究形式和笔墨趣味的“四王”传统。
 
《借山图》在齐白石的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齐氏山水自成一格的肇始之作。融合其天真童趣的心灵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大自然的律动,谱写了一曲无声的乐章。
 
 
齐白石 八哥
水墨纸本 立轴
1940年作
133×33cm
 
注:上款“山本先生”即山本勘之郎先生。二战之前,日本福井县蚊帐制造商“雨勘”曾经在中国设立过公司。山本社长也在中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和齐白石先生相交甚深,在许多方面都帮助过齐白石。
出版:《齐白石原作展》P12,1993年新加坡。
展览:齐白石原作展,北京文物商店主办,1993年5月新加坡。
 
此件作品画幅之中,一对八哥立于上方,一只有目极八方之势,卓尔不凡,一只低头凝望,似在低语,神情温馨动人。鸟身以极为概括的浓墨重笔画出,爽利简练,而松树枝干则以淡墨浸润而来,浓淡相宜,墨趣盎然。
 
所绘松树雄强恣放,松干用側锋笔,表现粗厚雄健之感,如磐石坚稳;松针以中锋见力,用铁线篆法,如尖锥勾划,下垂重密;整体劲道进发,无丝毫颓态。画中虬枝一段布局亦十分奇特且颇有天趣;松枝自上方斜伸垂下,如虬龙凌高而降,粗干拔地挺立,顶部更溢出画外,高耸之势足堪观者想像。写来纵横自如,收放随心,一气呵成,实为倾力之作。
 
 
齐白石 南瓜
设色纸本 镜片
135×33cm
 
出版:《中国近代绘画的巨匠-永远的吴昌硕、齐白石》日本出版。
 
二十世纪20年代,齐白石开始进行衰年变法,他摒弃原有的纯文人画法,把“民间味”融入文人画,开“红花墨叶”一派,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齐白石的“民间味”不仅在表现方法上,其入画的题材也是民间寻常之物,《南瓜图》即为一例。南瓜是经常出现在老百姓餐桌上的瓜菜,色泽金黄,个头硕大,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齐白石《南瓜图》将日常所见之景进行了艺术提炼,取纵向构图,熟透了呈暗红色的南瓜上下排列,瓜藤瓜蔓自上而下缠绕穿插其间,深深浅浅不同色泽的大片瓜叶满布画面,使人感受到一种茁壮的生机和生命力。画图笔墨饱满酣畅,布局构图非常讲究,是齐白石成功变法之后的代表作。画无年款,从风格判断,应是70至80岁之间所作。
 
齐白石 桃花双鸡
设色纸本 镜框
66×33cm
 
出版:
1.《寄萍堂画录》图版222,2000年12月吉林美术出版社。
2.《近现代中国书画家——齐白石》P139页,2008年1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3.《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三》P16、17,2010年新华美术中心。
4.入编《中国文化部国家档案——齐白石卷》。
 
桃花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堂富贵”的意境。但是在这幅作品中,跟桃花搭配的却是两只雏鸡,非常具有生活气息。
 
画中桃花的枝茎部分采用浓淡分明的墨色来突出层次,表现质感。整幅画面墨与重彩并用,发挥色彩斑斓之美。桃花花瓣部分以西洋红晕染出轮廓,然后以墨笔勾画出花瓣的脉络。画面下部的雏鸡,以浓墨的形式表现出身体形状,背部的羽毛以湿润的墨色渲染,整体形象非常生动。
 
 
吴昌硕 美意延年
设色纸本 立轴
1914年作
180×49 cm
 
出版:《国粹四大家》P012-013,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吴昌硕《美意延年》作于1914年,时年71岁。画家善取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自谓:“吾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全画以粗放豪迈的书法线条信笔勾出老干虬枝,枝头皆挂满了累累硕果,桃叶用没骨法画成,桃实则以近代传入我国的西洋红晕染,造型奇趣,色彩浓烈而不俗。枝干笔力老到,生拙稚趣,富有金石趣味。
 
 
吴昌硕 六清图
设色纸本 镜框
1919年作 
40.5×151.5 cm
 
缶翁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六清图》作于1919年春,时吴昌硕七十六岁,正值其书、画、篆刻艺术炉火纯青的阶段。所绘兰花、荷花、枇杷、石榴、梅花,皆其平日最为精擅之题材,故写来畅顺无滞,任意东西而风神独具。
 
《六清图》以横幅构图布局取势,此种形制在缶老的作品中极为罕见。此图吴昌硕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入画,把古拙的金石内蕴涵化为一种别具近代气息的精神力量,以气驭形而得其势,展现出一片真趣盎然的生活气息。笔墨劲爽老辣,设色古艳沉着,橙黄、青绿等色彩与墨痕交织在一起,在奇拙中蕴含秀润,在秀润中透出古趣。
 
值得一提的是,本幅作品上款“拔可”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上的文化名人李宣龚。李氏曾任商务印书馆经理兼发行所所长,所藏书画丰富,与吴昌硕交往甚密。
 
 
 
黄宾虹 论道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938年作
18.5×149 cm
 
出版:《SOTHEBY'S HONG KONG TWENTY YEARS》P374-375。
 
《论道图》为黄宾虹七十五岁时所作,正值其衰年变法之肇始,摹古功力至深,又是在探掘古今融合与推陈出新的关键时期。体现在画面上,正是黄宾虹由“白”向“黑”的过渡面貌。
 
此图画面笔法遒练、肆意多变。前段枯笔苍老,后段湿笔秀润,一气呵成,水墨的“华滋”和文人意趣的苍白浮薄在此幅作品中相映成趣。对比之间真是做到了先求分明,再得融洽。笔意变幻之中,力不外露,求形似者不悟也。黄宾虹“绝似又绝不似”的意象追求,在这幅作品纵横散乱又得不齐之齐的笔墨趣味中表现淋漓。在“黑”、“白”之间别具一格,深刻反映黄宾虹的美学追求。
 
 
黄宾虹 湖畔行吟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17×40 cm
 
从书法、笔墨风格来看,此幅应作于1930年代前期。这段时间,黄宾虹相继壮游桂林、雁荡等名山大川,饱览胜景。画家将面对自然造化的感受付诸笔端,自然溢出新气象。此作意境清旷,既有新安派的疏淡清逸,同时用墨已然出现浓黑厚重的特质,传达出沉郁、朴茂、浑融之气。  
 
画面描绘湖口水脉丰沛的平远之景,层次丰富,笔墨繁而不乱,黑白、虚实的处理十分精彩,浓墨逼出的山石“高光”和水面的留白,给人以自然的光感,显示出写生的意味。
 
 
黄宾虹 松石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34年作
137×67 cm
 
注:王个簃题跋;王伯敏题边跋。
出版:
1.《黄宾虹先生画集》P102,1961年香港艺林轩编。
2.《国粹四大家》P124,2010年商务印书馆。
 
潘天寿对黄宾虹的花鸟画曾有这样的激赏:“人们只知道黄宾虹的山水绝妙,花鸟更妙,妙在自自在在。”有学者认为,潘天寿的意思并非是说花鸟更妙于山水,而是因山水之绝妙,花鸟才能更妙。黄宾虹与沈周、陈白阳同走一写意路径,因为山水的笔墨功底,所作花鸟自然化厚重为轻灵,出谨严而“自在”。此幅画中石头的画法可谓是黑白虚实相生,以刚柔相济的功力形成绝妙效果,给人一种置于细雨后、晨露里的感觉。  
 
而最为突出的是苍松的描绘,可谓是“淡、简、拙、健”。尤其画中的“淡”并不是普通的色淡墨淡,而是从平淡中品出的高妙,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之淡”。此画笔致松动,别具一格,虽与画山水之黑密厚重似不同,实则气脉神韵相同。
 
 
黄宾虹 宝铁砚斋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42×50 cm
 
出版:《浙江四大家》P76,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